收藏新闻网

盛昶砚专访:所谓的量子鉴定文物就是闹着玩

来源: 藏品投资网 2019-03-29 15:07 访问手机端

坊间关于“量子鉴定文物科技”的传闻由来已久,究竟孰真孰假?针对量子鉴定文物问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镇基地顾问,全国人才储备工作委员会文物鉴定评估师导师、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鉴定专家,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陶瓷鉴定专家,中华文化促进会文物传承与发展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量子鉴定文物的话题。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

盛:主持人好。

主持人:“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字画、家具……不管什么物件,放到仪器上两三分钟,电脑就能显示具体年份。仪器只有手提密码箱大小,检测大物品要用配套的探测棒,一头连仪器,另一头搭古玩上。”盛老师如何看待新近“走红”的量子文物鉴定仪宣传片内容?

盛:自古以来,对于古董和文物的鉴定用的是传统鉴定方法。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凭鉴定家的直接观察进行的,是凭鉴定家的学识、经验、思考、推理,凭鉴定家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对器物做出鉴定结论。

文物的收藏有很多方面,有些文物可以用科学检测方法代替,有些文物需要科学检测与传统鉴定相辅相成,有些文物的鉴定很难用科学检测方法代替,有些文物甚至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科学检测的方法。

在重视科学检测方法的同时,不可否定传统鉴定方法。文物的传统鉴定方法,是前人在鉴定实践中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历代鉴定家的智慧结晶。在提倡和推崇科学检测方法的同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鉴定方法,传统鉴定方法仍然有它的科学性。科学检测的立足点在于重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考古学和传统鉴定方法。

实际上,“量子”在文物鉴定领域不是时髦词。但国家职能部门没有授权一家单位对民间进行文物科学鉴定。一切所称的科技鉴定都是作为文物专家“眼学”鉴定的辅助手段。

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一种科学鉴定方法能毕其功于一役,“眼学”暂时无可替代,谨防被一些热门科学概念忽悠。

主持人:盛老师如何看待目前市面上广泛流传的“量子技术科技”?

盛:目前,量子技术的实用化产品非常有限。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量子物理应用到文物鉴定领域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文物断代中常用的碳14就涉及到量子物理,因为所有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都是量子过程,而碳14测年法正是利用了碳14所具有的半衰期为5730年的特性。碳14测年法自发明以来,已经在国内外的考古学尤其是数千年以前的文物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碳14和近些年十分火热的量子科技并不是一回事儿。尽管量子理论的提出和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但是时至今日,量子物理依旧是很多人望而生畏的领域,虽然量子科技作为最为前沿的科技领域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可量子技术目前的实用化产品,也仅限于量子保密通信相关设备及系统。

这些年来,在很多领域傍科技名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倒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比如纳米技术兴起的时候傍纳米,基因工程热的时候很多就贴基因工程等等,这几年量子科技关注度高,很多人又开始拿量子科技做文章,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噱头,并没有相应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所以正如医院看病,仪器只是辅助设备,真正确诊病情的始终是医生一个道理。

 

 

 

890d94c556c6dc5dd2fdedc8dece5b7

盛老师指出这所谓的兰亭序为现代低级仿品

主持人:盛老师如何看待文物鉴定仪的出现与收藏市场自身的特点两者的关系?

盛:文物鉴定仪的出现与收藏市场自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古瓷器以及其它众多文物的鉴定,主要是依据“眼学”,即社会阅历及鉴定经验的积累,但是这种经验式的鉴定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不但有可能将假货当成真品,也有可能将真品当成假货,从而让一些珍贵的文物没有及时予以保护。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进行文物鉴定,检测仪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最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在古陶瓷、青铜器等文物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为有些鉴定技术由于要从文物取样才能鉴定,只能破坏文物,因此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古文物研究专家及爱好收藏的人士一直期待能够有更好的技术应用到文物鉴定中来。

正是在文物界期待新的鉴定技术的大背景下,所谓的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等仪器被制造出来。对收藏者而言,在使用检测设备作为鉴定依据时一定要查验所用的检测仪器是否被国家正规机构认定,收藏者使用鉴定仪器一定要擦亮眼睛,要警惕被不靠谱技术鉴定忽悠。

一眼假

主持人:对于“量子能做文物鉴定能精确到年?量子物理学和艺术品鉴定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盛老师如何看待?

盛:目前市面上大肆宣传的量子文物鉴定完全就是一场闹剧的上演。提到量子科技,大概爱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学家们或许也没想到,量子物理学可以被“创造性应用”到文物鉴定领域。而在我们的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公司假借科技之名,通过一种所谓的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能够对各种材质,诸如青铜器、金银器、书画作品等进行检测鉴定,并得出被鉴文物艺术品生产、制作精确到“年”的准确结论。不仅如此,更有几种“高科技”仪器相继亮相收藏界,除了“量子”,还有“能量守恒”“磁共振”,不约而同宣称实现了文物全品类无损快速检测,而且,断代精确到年。以上这些目前纯属无稽之谈。我想如果有关部门来管理,这些报道或者虚假宣传很快会不攻自破的。

一眼假

主持人:近期,一则名为“量子鉴定《兰亭序》“真迹” 惊天发现”的新闻引起了行业人士关注,盛老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盛:早已失传的《兰亭序》“真迹”出现了?这篇新闻我也了解过了,说是经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发现了!按理说,这应该是文物界以及书法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却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吐槽。这是为什么?

众所周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真迹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临摹本,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至于仪器测量的参数是什么、科学依据是什么,是北京唯一的检测点,目前友情价2000元测一件,等相关手续批下来,市场价会是5000元。“到时候去人民大会堂开发布会。”等等,显然这更像是一场有策划的噱头或者是闹剧,为的正是博得大家的关注或者欺骗普通民众而虚假鉴定谋求钱财的一种手段。

主持人:盛老师作为书法界的大家,在书画研究界,通常是如何鉴定作品真伪的呢?

盛:其实鉴别古书画要“目鉴”与“考订”,目鉴是凭视觉来观察识别作品的艺术特征,用比较的方法确定作品,考订就是翻捡文献资料,达到全面的认识。

而学界鉴定字画的方式主要经历过三个阶段:古代因为能看到的真迹有限,所以多靠著录、印章、题跋等外在的信息来判断是不是真迹;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靠作品的主要风格就可以来判断;现在海量的图和真迹能在网上检索到,这时就可以对艺术家按大致的年代和顺序排列,分析到更具体的演变。

一般来讲,瓷器、青铜器、玉器会与年份的观念结合地更紧密一点,但书画一定要到人、流派。“它是谁画的,或者说它属于哪个流派,这是一个更加要紧的要素,就是当你找不到流派和找不到人的时候,定年份是没有依据的。”

对于《兰亭序》的事件,我本人认为完全是娱乐大众,完全不入门也靠不到边。

一眼假

主持人:面对各种“量子科技骗局”,盛老师认为大众应该如何警惕?

盛: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量子科技骗局”层出不穷,希望公众提防有人借机炒作,谨防上当受骗。要树立一个最基础的常识现象:如果是真的重大科技突破,怎么不见其在科技界有什么动静呢?况且也没有看到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合法有效的科学鉴定。

再就是所谓的“量子科技发明人”专利等等噱头,完全可以直接网络查询,如果查询不到,一定是骗子。

据了解,目前炒作量子科技的几乎都是一些民营小公司或者个人发明者,而它们常常根本就不具备任何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背景。

再就是一定要警惕打着科学鉴定的幌子敛财。

近几年,随着收藏热的发展,文物艺术品展览逐渐从专业领域进入大众视野,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收藏者大军,但是收藏市场鱼目混珠,大量假冒伪劣横行,也让不少收藏爱好者十分头痛。

目前文物鉴定行业尚处于监管松散状态,一些真假难辨的民间博物馆、艺术馆更是会利用人们渴望接触、了解文物艺术品的心理,将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当成“国宝”展陈、出售甚至拍卖;还有一些伪专家则游走于电视收藏节目、拍卖会场,标称自己是资深鉴定专家,“抱团”蒙骗新入门的藏家购买赝品等等,这些现象都是需要广大藏友擦亮眼睛,仔细辨别的。

主持人:盛老师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

声明:除非注明,本文“盛昶砚专访:所谓的量子鉴定文物就是闹着玩”为原作者享有版权,转载时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藏品投资网”。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站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标有明确的作者和出处,如所载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你可能会喜欢: